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经济新经济

马尔萨斯陷阱:技术革命能否一直战胜悲观主义

2019-07-13来源:作者:经济常识笔记栏目:新经济

简介马尔萨斯陷阱:技术革命终将战胜悲观主义 重新思考人类经济史的一个重大规律——马尔萨斯陷阱,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否会掉入这个死循环,这个在今天看来明显错误的理论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

马尔萨斯是19世纪初期的英国人,做过乡村牧师。在辈分上,他刚好比亚当斯密年轻一代。亚当斯密去世那年,他24岁。

马尔萨斯是英国第一位经济学教授。这本身就是一件有意思的事。而且,直到马尔萨斯出现,经济学家才成为一个正式的专业分工。相信大家今天还记住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是什么意思

这个词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人口增长是几何级的。而生存资料,比如粮食的增长,不可能是几何级的,只能是算术级的。所以,经济增长的结果如果导致人口增长,那就坏了。因为所有的增长成果都被新增的人口吃掉了。然后经济开始下滑。这是一个死循环。这个死循环,就是马尔萨斯陷阱。你看,这是一个非常悲观的论调。两百年来的经济学,都因此蒙上了一丝阴郁的色彩。

马尔萨斯陷阱

马尔萨斯陷阱绝非毫无意义,你可能会说,这马尔萨斯陷阱说得不对啊。后来的事实证明,经济增长不仅没有受人口增长的拖累,反而是一飞冲天。一个错误的理论,还有什么价值呢?

我的答案是,在学习思想史的时候,一个错误的理论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

为什么当时的人这么傻呢?为什么我们今天觉得是明摆着的道理,当时的人就是不理解呢?为什么我们今天觉得是谬误的道理,当时的人就是信以为真呢?想明白这一层,你才会理解这个新思想在那个时代出现的价值。最终你会发现,实际上谁也不傻,是因为时代局限性。

这个说法,在马尔萨斯陷阱的问题上,就非常典型。环顾四周,尤其是当下中国,你会发现,我们处在一个资源极度丰富的社会,开始担心人口缺少,而不是人口增加。

然而,这只是一项新成就,甚至并不是所有人中国人都如此,因为,多数人只是刚刚脱离了马尔萨斯陷阱。要知道,从明清到1968年,这六百年里,中国粮食产量增加10倍,人口也增加10倍,耕地面积增加了5倍。结果是什么?人均粮食和人均收入都不变,也就是人口的增加,抵消了技术进步以及耕地增加。这种情况,有学者给了个时髦的名词,叫低水平均衡,本质其实还是马尔萨斯陷阱。

中国算幸运的,今天不少落后国家还是挣扎在“马尔萨斯陷阱”里。而且,如果你考察更长的历史,那你会发现马尔萨斯的预言,不仅谈不上失败,而且是生动的现实写照。人类文明,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马尔萨斯陷阱之中。

马尔萨斯生于1766,如果你穿越回到他的年代,你将看到什么?站在1800年,这时他的《人口论》刚发布两年。当时世界人口刚好十亿,你那时最可能看到的,更多是触目可见的贫穷——所谓马尔萨斯陷阱,其实就是贫困陷阱。

如果你把视线转向西方,工业化前的欧洲,落后得让人认不出来。多数人一辈子没机会做几件衣服,当时医院一个主要任务,就是保证死人身上衣服不被偷走。即使最富裕的英国,当时多数居民享受的物质生活,也与石器时代差不多。

如果你再看东方,乾隆刚刚去世一年不到。大清人口超过三亿,GDP也占世界三分之一。盛世的影子还在,但多数人生活,比欧洲更穷。马尔萨斯指出,中国下层人民,靠少得不能再少的食物,来维持生活,有的食物甚至是腐烂的。而如果是在欧洲,有的欧洲劳动者宁愿饿死也不愿意吃腐烂的食物。但我觉得,这倒不一定,据资料记载,当时英国济贫院里,就有人为了一根腐烂的骨头打架。

如果你继续穿越,拉长视野,俯瞰人类接近万年文明,就是一个更加彻底的马尔萨斯陷阱。人类文明,大部分时间属于农业文明,比起原始时代,农业时代最大进步,是养活了更多人。但这种进步背后,其实有代价,就是降低生活水平。换而言之,农业时代的人生活水平多数不如原始人,随着人口增加,更多人虽然活下来,但不得不成为穷人。

这种趋势,主导了人类大部分历史。绝大多数时间,地球就是一个巨大的马尔萨斯陷阱。

人类开始走出马尔萨斯陷阱,是1800年后出现的情况,放在人类一万年的时间维度中,比例非常小,可以看作意外。大家都知道,促成这个结果的关键在于这两百年的技术进步。但是,这一过程,其实谈不上颠覆,只是克服了马尔萨斯陷阱的阻碍。也就是技术进步的速度快于人口增加速度,这类似人类克服了地心引力走向天空,但并不意味着我们消除了地心引力。

我们再来复习一下马尔萨斯定律的原始版本。说的是人口如果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比如以2的指数倍,2,4,8,16,32,64这样增加,而食物等却仅仅以算术比率增加,也就是1,2,3,4,5,6,7这样增加。

大家注意,这其实体现了边际报酬递减的规律,也就是产出不会随着投入同步增加,甚至到达某个点之后,会出现增加投入而产出减少。这种规律,其实就引出一个核心问题,直到今天还是困扰着人类——那就是技术也有瓶颈。如果技术不能以几何级别增长,我们这几代人享受的繁荣,还能持续下去吗?比如,我们就已经听到了摩尔定律正在放慢的消息。

《人口论》的诞生因此,这样看来,人类的历史,就是马尔萨斯定律与技术进步的赛跑。大部分时间马尔萨斯胜出,最近两百年,技术占优。未来,技术如果不能保持过去一样的进步速度,马尔萨斯陷阱,说不定以别的形式卷土重来。你要小心,直到今天,马尔萨斯的幽灵可能还在我们身边潜伏。

马尔萨斯陷阱,代表着一种对人性的悲观主义,而技术进步,则代表着对人定胜天的乐观主义。二者的区别,在马尔萨斯的时代就存在了,正是这种对立和区别,催生了《人口论》诞生。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激进启蒙思想一时之间风靡全球。这场运动,如彗星一样划过历史,造成的结果,到底为人类指明了未来光明方向,还是仅仅为了摧毁现存的一切呢?对密切关注法国问题的英国知识界来说,争论很热闹。

其中,有个作家叫葛德文,大力拥抱激进启蒙思想。他主张人性本善,认为政治制度和财产制度,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只要改革制度,就可以实现平等社会。葛德文属于那个时代的典型公知,在伦敦激进主义圈子很流行,诗人雪莱还是他女婿。葛德文粉丝中,也有马尔萨斯的爸爸丹尼尔。丹尼尔算是贵族,自己也是哲学家,交往的朋友中也不乏卢梭和休谟这样的大学者。

很自然的,丹尼尔就给儿子马尔萨斯大力推荐葛德文。不过,马尔萨斯并不认同。他认为社会问题并不完全是政治问题,而更多在于人性。为了说服父亲,他以匿名方式出版了《人口论》,这本书被认为影响了人类历史,达尔文深受影响。

针对葛德文的观点,马尔萨斯提出两个公理,“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这意味着,出于人性,那么人口的增加速度,将无限大于土地生产能力,每个人分配到的土地数量必然减少,这导致穷人的生活必然大大恶化,许多穷人注定陷于极为悲惨的境地。

法国大革命时,不少人都把眼睛盯着政治制度,希望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马尔萨斯不同,他从一时一地的问题中跳脱出来,回顾长期历史的洞察。因为人类的技术进步,他的悲观预言,在今天部分落空。但是,他关注人性与历史的思维模式,却没有过时。

回头看马尔萨斯的一生,其实也是在逃离马尔萨斯陷阱的过程。他父亲是有钱人,但是他不是长子,没资格继承家业。于是,只好做牧师。他有三个孩子,所以一生经济压力都不小。

马尔萨斯思想流传久远,宏观经济学鼻祖凯恩斯,一大贡献在于提出有效需求原理。而有效需求的思想源头,就来自马尔萨斯。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们重新认识了马尔萨斯陷阱,了解到因为工业革命带来技术突变,马尔萨斯的悲观预言被人类所改变。

马尔萨斯陷阱

很赞哦! ()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