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区块链 > 区块链项目区块链项目

Facebook的Libra将如何影响未来三十年的金融体系

2019-07-06来源:作者:王琍莹栏目:区块链项目

简介Facebook的Libra将如何影响未来三十年的金融体系 Facebook 身为社交巨擘,Libra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支付工具,而是如同白皮书所说,将要创建一个实践价值传递的Internet of Money,启动整个金融与商业生态系的全面演化。

加密货币 (Cryptocurrency) 的定性和应用变化十分多元,可能是商品 (Commodity)、数码资产 ( Digital Asset)、证券 (Security),也可能是货币 (Currency; Money),对全球金融体系的影响力,仍在不断地快速演化。

自从 6 月 18 日,拥有 24 亿用户的 Facebook,宣布推出加密货币 Libra 以来,受到全球热烈关注,也相对引发各国央行疑虑。对此,中央银行总裁杨金龙表示:「脸书币毕竟不是货币」,初步仍将 Libra 定位为代币;不到几天,副总裁陈南光接受媒体专访时则认为:「Libra属私人货币 (private money) 的一种,当然就是要挑战主权货币」。

一个央行、两种观点,代表着完全不同的监管立场。如果将 Libra 定位为代币,监管重点可能放在查缉黑市汇兑、防洗钱、反资恐;而如果看清 Libra 以私人货币取代法币的愿景,各国央行似乎必须停下脚步,反思数百年来人类社会对于法币的认知:试图以单一政府法规,抵制或对抗未来可能无所不在的 Libra,会不会反而只是边缘化自己?

书上说,加密货币很难成为真正的货币

货币,就是钱。一般日常生活使用的新台币、美元或日圆,称作法定货币 (Legal Tender; Fiat),是官方发行用以作为交易媒介 (A Medium of Exchange)、计价 (A Unit of Account),并储存价值 (A Store of Value) 的一种支付工具。但事实上,货币的购买力,取决于市场流通性,而市场流通性取决于对货币的信任。单一政府发行的法币容易获得信任,却也不全然如此,例如,欧盟各国为促成统一市场,共同采行欧元;又如,委内瑞拉恶性通膨严重,法币也变废纸。因此,只要有足够的使用者信任并据以交易、计价、储存价值,即便由民间发行,也可能具备货币的效用。

至于加密货币会不会成为真正的货币,早在 2018 年中,欧洲议会 (European Parliament) 的经济与货币事务委员会 (Economic and Monetary Affairs Committee) 即委外进行「加密货币与货币政策」(Cryptocurrencies and Monetary Policy) 的研究。研究报告指出,只要克服交易速度的问题,区块链 (Blockchain) 在技术上,能够促成私人发行 (Privately-Issued)、数码原生 (Digital)、有助于点对点交易 (Peer-to-Peer Transactions) 的新型态货币 (A New Form of Money) 诞生,然而,基于以下四大理由,该报告认为加密货币 在应用面,仍难成为真正的货币:

  1. 价格波动剧烈 (Volatility):现阶段加密货币多设有发行量限制,发行机构无法透过调节供给来控制涨跌幅。而价格波动过大,可能导致一杯标价 3 Tokens 的咖啡,今天相当于新台币 50 元,明天却飙涨为 500 元,当然难以作为具备稳定价值的交易媒介。

  2. 欠缺完整、规模化 (Scalability) 的应用场景:现阶段加密货币落地应用场景侷限,仅少数早期商户参与,对不谙区块链技术的普罗大众而言,进入门槛仍高,尚未形成正向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实用性短期内难与法币比拟。

  3. 无法确保金融稳定性 (Financial Stability):在法币的世界里,一旦发生流动性危机,通常由央行扮演纾困角色 (Lender of Last Resort),向金融市场挹注巨额资金,缓解流动紧缩的压力,以阻止系统性的信心崩解。然而,加密货币的民间发行方,难以担负此种稳定金融的任务。

  4. 欠缺监督与制衡 (Checks and Balances) 机制:民主政府运作当中的「代理人理论」(Principal-Agent Theory) ,强调透过形式化制度设计,以确保监督与制衡,减轻官僚体系的代理成本。研究报告最终认为,民间发行加密货币,不可能建立适当的监督制衡机制以获得使用者信任,而这将是挑战法币的最大障碍。

现实是,加密货币可以成为货币,影子央行可能成为超级央行

Libra 释出之后,各国央行沉不住气、强烈围剿,或许是正中下怀。

尽管所有 FinTech 应用,都同样高举「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ng) 的旗帜,同样号称锁定没有银行帐户 (Unbanked) 或未能受到完整银行服务 (Underbanked) 的人口,但是相较于印尼的 GO-JEK (储值与支付)、印度的 PaisaDukan (借贷)、美国的 Mint.com (帐户管理) 这些「在框框里」单挑银行既有业务的应用, Libra 则选择越级打怪,在法币进入银行大门之前,直接创造「A New Global Currency」,一种全新的、超越各国央行的货币供给,先用空军的方式跟各国法币拼搏,然后才回过头来与传统银行体系的地面部队一较高下。

这个决定看似聪明,但是稳定币 (Stablecoin) 挑战法币并不是新的概念,也尚未出现成功取代法币的案例,到底 Libra 哪来的自信?我们就从Libra 白皮书的说明,逐一检视前面提到的四大挑战:

1.价格波动的问题:Libra 以货币发行作为普惠金融理想世界的起手式,当然要确保价格稳定。除了舍弃加密货币常见的发行量限制,防止人为炒作之外,也采取类似稳定币的方式与法币挂勾,赋予 Libra 内在价值 (Intrinsic Value)。

只是 Libra 更为高明,不只锚定单一法币,而是借由 Libra Association 每位成员各 1,000 万美元的注资,以及使用者购入 Libra 时 1:1 的发行储备,投入一系列低波动性资产,包括主流法币 (美元、欧元、日圆等) 与短期国债,并适时调节配置,以分散风险、强化保值,排除对单一法币的依赖。

白话一点说,一单位 Libra 不等于一美元、也不等于一欧元,它会有自己的汇率,并且比任何主流法币都更稳定,如果有一天再度爆发全球系统性的金融危机,或许只剩 Libra 的持有者还能淡定。

2.规模化的问题:Facebook 月活跃用户 (Monthly Active User; MAU) 高达 24亿,远大于全球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人口,甚至已经涵盖全球 77 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而这个数字还没计入 WhatsApp、Messenger、Instagram 这些 Facebook 旗下同样受欢迎的兄弟姊妹。

此外,由于广告是 Facebook 一路以来主要获利来源,「设法提高流量」早已内化为 Facebook 的生存本能。新物种 Libra 有着同样的基因优势,再加上 Libra Association 的多元组成促进在线线下交易场景融合,使用者甚至对区块链与加密货币毫无认知,也能更容易使用 Libra ,从而使整个生态系所建构的金流与资讯流相辅相成,进一步加速网络效应的扩散。

有朝一日,Libra 成为主流货币,使用者高喊「In Libra We Trust」,恐怕也不是癡人说梦。

3.金融稳定性的问题:前面提到,Libra 将储备金透过主流法币与短期国债进行资产配置,还能随着各国经济情势重大变化而调整因应,我们可以将这样的储备金,理解为类似主权国家的外汇存底(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不但可以用来稳定汇率,同时也表彰清偿能力,要说它无法担负稳定金融的任务,恐怕是小看了 Libra 的能耐。

事实上,Libra 的普及可能对各国货币政策造成影响,才是更该担心的事。从这个霸气的储备金操作,也可以明显看出 Libra 企图成为「超级央行」,发行全球通用货币的野心。

4.监督机制的问题:首先,在组织架构层面,Libra 自始即由独立于 Facebook 的第三方非营利组织 Libra Association 来运作,并强调随着开发进程,将持续与各国政府共同形塑适当的监理环境,以确保消费者权益获得保护。

其次,在技术标准层面,Libra Core 公链是开放源码 (Open Source),采用 Apache 2.0 授权条款,由开源社群共同开发、使用与维护,这样的作法,除了加速扩张生态系的商业目的之外,也可以确保技术文件的公正性与透明性。

此外,针对前述储备金机制,Libra 也强调将分散委讬给具有投资级信用评等的各地讬管机构,以落实稽核,并避免集中管理的系统性风险。换言之,类似 2018 年稳定币 USDT 储备不足、非法挪用这种典型的代理成本争议,在 Libra 规划的机制下,将可以大幅降低。

无论你喜不喜欢,Libra 生态系都会在这里

Libra 一出场摆出这种阵仗,绝对是票房保证。什么阵仗呢?第三方非营利组织、媒介 (安装基础)、开源平台 (产业标准)、开发者社群、以及一群广大而多样化并且具有共同策略目标的盟友。

咦!好像在哪里见过?这与当年Google 推动 Android 生态系,加速全球 Mobile Internet 普及的剧本十分类似。

生态系 Android Libra
时间背景 Mobile Internet (2007) Mobile Internet / Blockchain / Online-Merge-Offline (2019)
策略目标 “Our mission is to organize the world’s information and make it universally accessible and useful.” “Libra’s mission is to enable a simple global currency and financial infrastructure that empowers billions of people.”
领导者 Google Facebook
第三方 Open Handset Alliance Libra Association
安装基础 Android Device Libra Crypto / Calibra Wallet
产业标准 Android (Operating System) Libra Core (Public Chain)
程序语言 Java Move
授权方式 Apache 2.0 Apache 2.0
多样化成员 App 开发者社群、硬件制造商、芯片供应商、行动通讯运营商、服务及内容供应商、终端使用者 DApp 开发者社群、国际发卡组织、第三方支付业者、行动通讯运营商、服务及内容供应商、非营利组织、创投、加密货币交易所、终端使用者

自然生态环境中,食物链的运作虽然看似弱肉强食,实际上却是互惠共生。早在十多年前,Google 选择采取开放式平台策略,逐步建立 Android 生态系,即已验证在数码经济的时代,以合作共生取代零和赛局,是确实可行、甚至更为成功的道路。

Libra 揭示的愿景,几乎是当年 Android 生态系的复刻,因此我们观察 Android 生态系一路走来的缩时摄影,可以预测 Libra 生态系作为区块链新一波典范转移 (Paradigm Shift) 的路线与方向。

整个 Android 生态系诞生初期,透过开放手机联盟 (Open Handset Alliance; OHA) 的建立,与主要手机供应商、经销商及使用者建立关系,尽管有时必须排除竞争者 (例如 Windows Operating System) 在同一生态系从事竞争行为,Android 付出最多的心血,仍在于维持生态系成员的多样性,借由作业系统标准化与效能最佳化,协助硬件厂商减少成本并加速创新,鼓励软件或内容开发者投入加值应用,也因而获得运营商普遍支持,形成交互网络效应,使 Android 在行动装置市场的扩张势如破竹。

基于类似的运作模式,Facebook 建构 Libra 生态系,也是为了驱动网络效应,从而扩大使用者基础,同时透过全新的 Move 程序语言,建立有别于现行主流 Ethereum 的 Libra Core 公链基础设施,进一步推动 Libra 生态系专属的加密货币支付协定与各项智慧合约应用,形成兼容性的壁垒,增加使用者的转换成本,达到锁定效应 (Lock-In Effect),也提高竞争行为的难度,最终追求「资讯流带动金流、金流衍生资讯流」相辅相成的运作模式,并与生态系成员价值共享。

Libra Association 公布目前已知的29 名创始成员,相当于为我们勾勒出 Libra 心中所想像生态系发展的蓝图,除了 Facebook 和 Calibra 自己 (也别忘了兄弟姊妹 WhatsApp、Messenger、Instagram),洋洋洒洒包括:国际发卡组织 Visa、Mastercard,第三方支付业者 PayPal、Stripe,行动通讯运营商 Vodafone、Iliad,服务及内容供应商 Uber、Lyft、Spotify、eBay、Booking Holdings (旗下包括 Booking.com、Priceline.com、Agoda.com、Kayak、Rentalcars.com、OpenTable),非营利组织 Women’s World Banking,创投 Andreessen Horowitz (a16z)、Union Square Ventures,加密货币交易所 Coinbase 等等,来自四面八方拥有共同愿景的成员,结合成一个休戚与共的生态系。这只是第一代的创始成员,而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当中蕴藏的商业机会。

 Libra Association 共获得 29 家企业巨头响应加入

– Libra Association 共获得 29 家企业巨头响应加入–

当然,无论是初始的 VIP 俱乐部,或是 Libra 宣称正式上线前将部署的 100 个成员节点,抑或是最终将由许可制 (Permissioned) 走向非许可制 (Permissionless) 的规划,关于「Libra 根本不算去中心化」的质疑声浪不曾稍歇。

但是,在「绝对去中心化」的完美境界实现之前,Libra 挑战的其实不是「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如同 iOS 与 Android 当年典型「封闭式生态系 VS. 开放式生态系」的路径选择,区块链技术只是其中工具的一种。

Mobile Internet 这一段宝贵的历史经验,可以帮助我们反复回顾思考,如何在新的生态系中顺势建立自身价值,避免重复台湾过去硬件代工思维,在整个网络产业价值链面临「毛三到四」(毛利率 3% 到 4%) 的困境。

打不过它,就认真加入它

回头看看 Android 生态系兴起,至今不过十多年,已经为整个商业生态系、乃至于全体人类社会运作带来莫大改变,而这样的生态演化,在未来数十年的物联网时代,仍将持续,直到下一次成功的物种突变,带来新的方向。

同样的,对于开发者或任何人来说,眼前横空出世、野蛮生长的 Libra 生态系,无论你喜不喜欢,它都会称霸好一阵子;而无论你的开发项目是社群、数码内容、金融科技,或是代币经济,都不可能不受到影响。以台湾最受欢迎的 LINE 平台为例,长期经营本地社群与 LINE TV 数码内容、正在申请纯网银执照、同时也建立 LINK 区块链,期许带动整个代币经济的蓬勃发展,却也不得不面对 Facebook 这个拥有全台湾 1900 万用户数的巨人,以及站在巨人肩膀上的 Libra。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打不过就加入它。开发者转念想想自己在未来的三年、五年、三十年,将如何扮演好 Libra 生态系一份子的角色、能够为这个生态系带来何种价值,或许更为实际。

然而,开发者也不要轻易陷入生态系迷思。生态系的运作既然强调价值共创、利润共享,成员容易倾向在与领导者的关系当中交出话语权。Android 生态系中,硬件厂商彼此陷入规格战,甚至补贴与削价竞争,无论顶级或廉价,只要能够扩大 Android 安装基础,都是 Google 所乐见,也因此硬件厂商合作夥伴,随时可能被另一个销量更好的硬件厂商所取代。

有鑑于此,开发者参与 Libra 生态系,应思考如何强化战力布署、与其他成员产生差异化。除了成为 Libra 的最佳战友,也可同时建立自己的小生态系,与既有的大生态系形成相互依赖的关系,一旦终止关系,既有的大生态系必须付出高昂的代价。如此一来,才能避免沦为可有可无的成员,确保长期与生态系合作共生。

当然,生态系的长治久安,除了安内,还必须攘外。

Libra 只是开了第一枪,这个盟主的位置可以坐多久,还取决于市场上有没有同样量级的竞争者出现。许多人观察到,Libra 现有成员当中没有银行,因此合理判断银行会是 Libra 主要竞争者。事实上,银行体系虽然是 Libra 平台结合 Calibra 虚拟钱包打算联手颠复的对象,却恐怕不是 Libra 心中真正的对手。

Calibra 团队负责人 (同时也是 PayPal 前总裁) David Marcus 在接受专访时便云淡风轻地表示,接下来必定会展开与银行的合作 (白话文:收服银行,纳入 Libra 体系)。至于谁才是真正可能跟 Libra 平起平坐的对手呢?

想必是同样具有「生态系」眼界的领导者。

例如,同样怀着稳定币一统天下的初衷,从金流切入资讯流仍待一番苦战的 USDT 和 JPM Coin;或是同样拥有高忠诚度的使用者基础,从资讯流跨足金流等于打通任督二脉的 Google;又或者是掌握云端运算基础设施与大数据,什么都卖、什么都不奇怪的电商龙头 Amazon;也别忘了在中国市场自给自足,却不时让外界感到威胁与警戒的阿里巴巴与腾讯。

以上潜在竞争对手,虽然初期惊慌失措的成分可能较高,但长期走向多个生态系并存,部分成员佔据核心、部分成员跨界游走,就像 Android 与 iOS 生态系彼此维持动态竞合一样,或许也是符合生态系运作的现实,值得开发者持续密切关注。

前述生态系的观念,对于监管层面的讨论,同样重要。加密货币每一次重量级的变革,都像自然生态环境一次成功的物种突变,启动未来数十年、数百年的全新演化。Bitcoin 和 Ether 挑战我们既有认知,最终美国 SEC 倾向认为它们是商品,不是证券 (因为不具投资性),是货币的替代品,不是货币 (因为价格波动与去中心化)。

然而,比起 Bitcoin 和 Ether 给证券监管机构出的考卷,Libra 这一题对各国央行的启发,显然已不只是在商品、证券、货币的传统分类之间对号入座而已。各国央行面对这位量体更大的对手,也应该重新思考本身的定位,包括将发行官方数码法币 (Central Bank Issued Digital Currency; CBDC)作为自我叠代的一种可能的选项。

至于传统银行体系或监理机关把 Libra 当作假想敌,执着于防洗钱、反资恐的议题,则可能无济于事。的确,在点对点转帐、跨国资金移动的运作上, Libra 仍然坚持「数码现金交易」(Digital Cash Transactions) 的本质,认为它的日常流动与现金没有不同,在实体世界运用现金交易并没有事前监管,现金交易确实也有贩毒、赌博、洗钱的发生,而由于 Libra 是采用具名帐户 (Pseudonymous Account) 而非匿名帐户 (Anonymous Account),在司法必须介入的时候,数码货币的流动其实是比现金更容易查缉。

因此,人们对 Libra 被利用于洗钱或资恐的疑虑不应该大于对现金的疑虑,对政府可能侵犯隐私或滥用个资的监督,不应该亚于对 Libra 或 Facebook 的监督。

也因此,针对数码现金在平台上的流动,不应该轻易接受政府的行政监管措施提早在司法措施之前介入,甚至对毫无犯罪嫌疑的日常交易增加不必要的障碍。

毕竟 Libra 心中想望的,是超级央行的货币大梦,而国际政经秩序是当中最重要的环节,理论上 Libra 要比各国政府更关心金融犯罪与恐怖主义的动向。

至于既有规制中,在在线与线下交会的这个末端环节,必要践行的 KYC (Know Your Customer)、防洗钱、反资恐等法遵程序,要求合作夥伴的交易所、虚拟钱包或银行遵循当地法令并配合执法,绝对是 Libra 给得起的承诺。Mark Zuckerberg 被要求出席国会听证不是第一次,并没有因此打击他继续前进的信心。

Libra 从最小可行性产品 (Minimum Viable Product; MVP) 开始,虽然已经是个相当霸气的 MVP,但我们相信更多的对话,会促成更好的产品。这次即将跟 David Marcus 连袂出席国会听证,我们可以更清楚看到 Facebook、Libra 和国会议员,各自怀着什么心思。

结论:Libra 全新物种,将启动生态系未来三十年全面演化

一直以来,我们缺乏对区块链应用大规模落地的具体想像。Facebook 身为社交巨擘,无惧于各国央行与银行体系的庞大势力,坚持开一条新路,相信在可预见的未来,Libra 会证明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新的支付工具选项,而是如同白皮书所说,将要创建一个实践价值传递的Internet of Money,启动整个金融与商业生态系未来至少三十年的全面演化。

事实上,当「绝对中心化」的传统运作逐渐受到质疑,而「绝对去中心化」的完美境界又难以排除交易无效率的先天缺陷,此时此刻,Libra 的出现,试图建构一个介于两者之间的生态系,一方面强调「相对去中心化」的开放路线与成员多样性,另一方面仍维持「相对中心化」以确保运作效率与归责主体,或许更为符合现阶段使用者的期待。

当年科学家们发现鸭嘴兽,这个嘴巴像鸭子、身体是兽毛的奇怪动物,也经历过各种调查研究与争辩,甚至连假新闻阴谋论都出来了。但鸭嘴兽就是鸭嘴兽,就算因为找到哺乳证据而归为哺乳类,也改变不了牠会下蛋的事实 (绝大多数的哺乳类为胎生)。

面对一个全新的物种,一个我们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的东西,只能先试着认识,才能决定要敌视它、还是加好友。

尤其,自然生态演化理论教给我们的道理:「生态系中的生物多样性愈丰富,面对挑战时的存活机会愈大。」当我们进行这些讨论,始终应该站在一个较为长远而宏观的位置,对内望向生态系各个静态与动态的面向,对外设想数个竞争生态系并存的可能样貌。最重要的,无论开发者、各国央行或监理机关,都无法自外于这一个或数个无所不在、不受国界拘束的生态系,必须在当中找到自己的最佳定位、以及短、中、长期贡献价值的方法,否则终将趋向边缘化。

Libra   Facebook   金融体系

很赞哦! ()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