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人物人物

彼得·林奇:一个球童的逆袭,他战胜了巴菲特

2020-07-19来源:中国财富帮作者:亚琼栏目:人物

简介10倍股总有些让人坐立不安,因为那里面蕴含着关于一夜暴富的想象!今天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几乎没有人不向往10倍股。这个「10倍股」的概念,正是从彼得·林奇书中得来的。

10倍股总有些让人坐立不安,因为那里面蕴含着关于一夜暴富的想象!今天进入市场的投资者,几乎没有人不向往10倍股。这个「10倍股」的概念,正是从彼得·林奇书中得来的。

彼得·林奇

从平淡无奇到一代传奇

彼得·林奇是华尔街最传奇的基金经理之一,为什么说他传奇?

1977年至1990年,草根出身的彼得·林奇担任富达基金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经理。在此期间,这只基金的年均复利报酬率达29.2%,肥厚的回报吸引了超过100万基金投资人。他交易过15000多只股票,其中不乏10倍大牛股,管理的资产由2000万美元涨到140亿美元。麦哲伦基金成为当时全球资产管理金额最大的基金,而且投资绩效名列第一。

完成的数字漂亮,背后是林奇非常善于抓住机会。

一落千丈的童年,却抓住人生第一次机会

林奇的履历,简单来说就是两个字:逆袭。

他的家庭原本可以衣食无忧,可叹的是,10岁时,作为家庭顶梁柱的父亲患脑癌去世。林奇妈妈不得不去工厂打工。

由奢入俭难,林奇经历了同龄人难以想象的艰难,11岁便去高尔夫球场做了一名球童。

“当上帝关了这扇门,一定会打开另一扇窗。”

球童为客人服务,林奇也顺便接触到类似吉列、宝丽来等公司的总裁们。客人打球时交流的投资经验简直是一堂堂免费的顶级大师财商课。林奇悟性很高,他抓住机会,结交了生命中的贵人——富达基金公司总裁乔治•沙利文。沙利文虽然球打得一般,但天性乐善好施,富达又是当时美国投资界的圣殿,在沙利文的推荐下,大四时,他获得了富达基金公司3个月的暑期打工机会。

林奇的传奇就此开始。

站上投资圣殿,抓住时代的机会

人生,能不能把握机会,有时候比智商、情商更重要。实习的时候,彼得·林奇已经妥妥地谋划好未来了。

来到富达基金实习,站在蔡至勇待过的办公室,林奇激动万分。“富达基金公司如此出色,以至于连我母亲也每月投资100美元。富达基金由蔡至勇管理,是这个快速获利时代两个有名的快速获利基金之一。”彼得·林奇在书中这样写过。

Gerry Tsai蔡至勇,美籍华人,是当时华尔街人人追随的顶尖投资者,以短线交易的风格闻名。

虽然那时,蔡至勇已经去接管曼哈顿基金,看着“前浪”曾经用过的电话,写过的单子,坐过的桌椅,林奇充满想象:他要像老蔡一样,做华尔街最成功的基金经理人。

从球童到顶尖投资公司工作,他已经完成逆袭第一步。接下来,就是给自己立一个标杆,勇往直前。

暑假并不长,林奇跟正式的员工一样,到各地去调研上市公司、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股票分析。那段时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从925点跌到800点以下。初出茅庐,林奇便感知到江湖凶险。实践告诉他,做投资,尽信书不如无书。真正的投资经验不在书本上,而在实际调研中。这也奠定了他的投资风格。

1969年,研究生毕业的彼得·林奇顺利入职富达,担任证券分析师。

回报率2500%!挖掘市场机会

林奇善于把握机会的特质,在富达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不像其他人那样,花精力解释为什么没买潜力股、为什么亏了这么多、为什么要做失败的组合。他总是直奔主题,一心想为投资者赚更多钱。说白了,就是不忘初心。

起初几年,林奇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直到1977年,他接管了一只鸡肋基金麦哲伦。这只基金当时规模1800万美元,因为缺乏感兴趣的机构,被迫处于封闭状态,投资者只能赎回不能申购。

那时,这只基金的投资组合有40只股票,公司总裁不免担忧,苦口婆心地说,太多了,搞不过来,减到25只比较理想。林奇听得毕恭毕敬,走出老板办公室,扭头就把数量增加到了60只!过了半年,加到100,之后居然到了150!

林奇并不是故意跟老板叫板,当时的情形,有点像大A处于2600点的样子,他觉得被严重低估的个股遍地都是,此时不捡便宜何时去捡?善于抓住机会的林奇,把眼界放到了整个经济社会运转之上,对宏观事件以何种方式影响到行业层面看得非常清晰。

道琼斯指数

(数据来源:wind)

尼采说,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1977年至1990年,林奇发掘了一大批10倍股:Hans、Taco Bell、Volvo、SCI、Dunkin’s Donuts、La Quinta、The Limited、Pep Boys……麦哲伦基金资产规模达到了上百亿。他的投资回报率曾一度神奇的高达2500%!

人们充满好奇,林奇到底有什么奇招?

总结一下,很简单,就是观察生活!

抛开现金、负债、市盈率、盈利、账面价值、股息这些技术因素,林奇独特的选股方法就是“逛商场”。他常去家附近的购物中心,那里有160多家小店,在林奇眼里,那是发掘好股票的“金矿”。购物中心的家居超市、GAP、麦当劳、沃尔玛等股票从1986年到1991年涨了50倍,更有甚者涨了100倍。

一般人逛商场是花钱,林奇却在那找到了大牛股!

林奇的投资策略是将公司分为六种:缓慢增长型、稳定增长型、快速增长型、周期型、隐蔽资产型以及困境反转型。

他喜欢没有花里胡哨的概念,或业务朴实无华、有高频消费产品的公司,或上市公司在回购股票、公司高管在增持自己股票的公司。市值规模小、成立不久、成长性强的次新股、快速增长型公司是林奇的最爱。

另外,他反流行、反盲从。他说当投资大亨讲话时,你应该做的不是洗耳恭听,而是打呼噜睡大觉。投资的窍门不是学会相信自己的感觉,而是约束自己不去理会内心感觉,聚焦价值的本质,只要公司基本面没有大的变化,就一直持有。

彼得·林奇

急流勇退,把握生活的机会

看从业13年的投资收益率,彼得·林奇是战胜了巴菲特的。他被《时代》杂志评为“全球最佳基金经理”,成为一代传奇。在美国股民眼中,林奇成了投资界的神话,他之于共同基金,就像迈克尔·杰克逊之于流行音乐,乔丹之于篮球。

西方说,善用刀剑者必死于剑下。中国人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很多顶尖投资人能够获得一时风光,却往往于最后时刻一败涂地。

在人性这条道上,林奇没走寻常路。创造传奇后,1990年,在他最颠峰的时刻,彼得·林奇选择了退休。急流勇退的原因很简单,他说:“尽管我乐于从事这份工作,但是我同时也失去了呆在家里,看着孩子们成长的机会。”没有亲情和陪伴,得了世界又如何?

人生如一场投资,大部分人可以选择很好的入点,却只有少数人能够把握那个出点。

从这个意义上讲,林奇真的可以称得上传奇。

因为少年时的坎坷经历,退下来的林奇经常去帮助上大学的孩子,他将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写成书,至今仍是投资者必读的宝典。

一晃30年,江湖不再有林奇的身影,他的传奇仍在。

(参考书目:《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很赞哦! ()

    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