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新经济新经济

中国经济展望:未来的挑战是通胀还是通缩

2020-01-13来源:作者:经济常识笔记栏目:新经济

简介越来越多国家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2020年经济增速是否触底?需要关注和防范哪些问题和风险?宽松货币政策是否会卷土重来?

辞旧迎新,关于中国经济展望开始重新升温。

2019年全球经济体系面临新变局,年初以来,知名国际机构多次下调全球经济增速预期,事实上世界各地经济增速的确已经放缓到“爬行”速度。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2019年全球经济的增长预测下调至2008年至2009年经济大衰退以来的最低水平。

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也被两大意外所笼罩。一是中美经贸摩擦局势突变,美国对华关税不断升级,中国则强硬回击,两国经贸摩擦在“升级-復谈-再升级-再復谈”的波折中不断加剧。二是面对严峻的内外部环境,防风险措施不松反紧,房地产融资和金融整治力度超出预期。

在此背景下,2019年中国经济走势前高后低,三季度GDP同比增长6%,触及政府工作报告增速6~6.5%的下限并创了10年以来的新低。对此,两种相反的观点出现。海通证券姜超认为中国经济是处于底部区域处于黎明前的最后黑暗之中。恒大的任泽平则认为中国的经济是处于衰退的周期,还没有看到好转的迹象。由此也有两种对2020年政策的预期,社科院余永定主张,GDP增速触6之后应当“剎车”,“宁愿财政状况暂时恶化”也要稳住经济增长。经济学家陆挺等则认为,应珍惜已经不大的政策空间,慎用宽松政策。

越来越多国家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在此背景下,2020年经济增速是否触底?需要关注和防范哪些问题和风险?宽松货币政策是否会卷土重来?

2019年10月15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在新闻发布会上讲话。当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发布最新一期《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2019年世界经济增速下调至3%,较7月份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这也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低水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首席经济学家吉塔·戈皮纳特

(新华社图片)

挑战:通胀还是通缩?

应该承认,通货紧缩的状况在中国似乎一直没有出现过,因为一直以来政府和国有企业有着很强的逆周期运作空间和能力,存在一定的“投资飢渴症”。因此,中国应对通货膨胀可能比应对通货紧缩更加得心应手。

但现在这种状况已经发生重大改变。原中行副行长、海王集团首席经济学家王永利指出,在中国经济总量中,现在政府和国有投放增长所佔比重已经比上世纪90年代大幅度降低,民营与外商投资企业佔比大幅度上升,个人消费和投资的影响力明显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经济增长下行,投资回报难以为正,企业和个人就可能加快去槓桿,主动减少负债。此时,如果政府和国企也同步推动去槓桿,就有可能使整个社会的资金需求大幅度萎缩,银行想扩大货币投放都投不出去,进而可能出现通货紧缩态势。

实际上,当前货币政策宽松的态势已经相对明确,9月降准的刺激下,近来企业中长期贷款持续回升,基建、制造业的中长期贷款增长较快,宽松政策效果已经有所体现。而11月5日,1年期MLF利率下调5个BP至3.25%。如果说此前LPR小幅下调仅仅是广义上的市场化降息,本次MLF利率的下调则标志着央行降息的正式落地。

王永利强调,现在特别需要认真剖析和准确把握投融资需求发展态势,有必要做好应对可能的通货紧缩之充分准备。在货币政策的把握上,不能只注重CPI的结果,更需要注重通货膨胀的预期和货币需求的实际变化。要切实坚持稳中求进,不必急于去槓桿或运动式债转股,可以先注重稳槓桿(控制槓桿率过快增长),处理好稳定增长与防范风险的关系,避免方向性失误。

2020年中国经济将如何走?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在中国宏观经济论坛上,发布中国宏观经济报告(2019~2020),他指出,2020年是中国全面小康年,中国宏观经济将在延续2019年基本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出现重大的变化,不必过于悲观。一方面,2019年下行的趋势性力量和结构性力量将持续发力,导致2020年潜在GDP増速进一步回落;另一方面,2019年下行的很多周期性力量在2020年开始出现拐点性变化,随着十大积极因素的巩固和培育,宏观经济下行将有所缓和,下行幅度将较2019年明显收窄。其中,部分周期性力量的反转以及中国制度红利的持续改善将是2020年最为值得关注和期待的新变化。

总体来看,刘元春表示,三大趋势性回落以及部分周期性因素底部运行的作用下,2020年中国经济增速在延续现有政策的前提下将跌破6%。此外,制度红利的上扬、短期周期性力量的反转、逆周期政策的加码以及中国经济弹性韧性的强化,决定了2020年中国经济放缓的幅度将大幅度收窄,不必对2020年中国经济过度悲观,政府也不需要因为“保6”而失去战略定力。

该报告做出两大预测:

一是,预计2019年实际GDP增速为6.1%,较2018年回落0.5个百分点,实现政府预定的6%~6.5%的经济增长目标。同时,由于GDP平减指数涨幅降至1.5%,名义GDP增速为7.6%,较2018年显着回落2.1个百分点,短期下行压力加大。

二是,在趋势性因素与周期性因素叠加、国际与国内不利因素强化的作用下,预计2020年经济增速将进一步放缓,但在“六稳”举描进一步发力、改革红利进一步显化、系列短期周期性力量转变的作用下,中国经济的弹性和韧性将持续显现,预计2020年实际GDP增速为5.9%,较2019年增速回落0.2个百分点。同时,由于GDP平减指数涨幅降至1.1%,2020年名义GDP增速为7%,较2020年回落0.6个百分点,下滑幅度明显收窄。在内外需求周期性下行的作用下,2020年投资和消费增速触底企稳,但仍难以有效回升,预计投资增长5.5%,消费增长8.0%;出口增速为-2.0%,进口增速为1.0%。

政策仍有完善空间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任泽平认为,政策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

一是可以考虑适当扩大中央财政赤字。从欧盟和其他主要国家的财政实践看,3%并非绝对红线,逆周期调节部分年份突破3%为正常现象。宏观经济下行期需加强逆周期调节,提高赤字率,支持大力度减税降费“放水养鱼”。2018年中国企业总税率(佔利润比重)为64.9%,较2017年下降2.4个百分点,但与主要国家比仍严重偏高,较世界平均水平高24.5个百分点,较美国、越南分别高21.1和27.1个百分点,制造业面临转移压力。此外,中国中央政府债务率较低,2017年底为16.3%,具备增加赤字和槓桿的空间。根据IMF数据,中国政府利息支出/财政收入2017年为3.3%,高于法国(3.2%)、德国(1.8%)和俄罗斯(1.5%),但低于印度(24%)、巴西(20.3%)和南非(12.6%)等新兴经济体和美国(5.4%)、英国(4.8%)等发达经济体。要从全局和国家治理角度考虑风险问题,单纯控制财政债务风险可能引发更大的风险:企业负担加重、经济快速下行、失业上升和社会不稳定等。

二是优化减税税种,降低社保缴费率和企业所得税税率,增值税减税对企业的获得感不强、且对财政收入的冲击较大。近年来中国对企业的减税降费措施主要靠降低增值税税率展开,减税力度也相对较大。但增值税属于流转税,无法影响企业利润。同时,由于增值税减税过程中涉及减税额度的分摊问题,通常在行业中话语权较大的企业能够获得的减税收益较大,而大量中小企业由于行业话语权不高,获得的减税收益相对较小。因此产生了部分企业反映的减税降费感受不明显的问题。从国际经验看,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税改时,宣布10年减税规模1.45万亿美元,即平均每年减税额度为1,45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1万亿元。减税规模小于我国的减税降费政策,但特朗普减税的主要税种是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对企业海外利润的税收减免。而这些税种可以直接提升企业利润,增加企业的资本支出,进而起到提振总需求,拉动经济的效果。

未来仍有潜力和空间

2020年是改革的关键之年,短期稳增长和长期促改革之间存在取捨,核心仍然是通过对外开放、加大创新研发等途径提升效率。特别是,借助显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经济增长率和快速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中国应当继续以开放回应孤立主义,实现竞争中性原则,优化营商环境,并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治理能力,吸引更多的外国投资者。

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现在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选项是开放。为什么开放这么重要?最近中国的经济数据短期内都有下行的压力,但有一个数据是很乐观的,就是外资流入数据。很难想像中国在面临如此棘手的贸易冲突情况下,甚至是在全世界外资流入都在下降且下降剧烈的背景下,中国的引入外资量还在增长。目前美国外资引入量下降30~40%,欧洲下降程度也相当,只有中国逆势增长,这个是很奇特的现象。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这与中国继续扩大开放关系密切。近几年,中国对外限制的数量大幅下降,规则也有极大改善。2018年到2019年,诸多行业都发生极大的变化,特别是石化领域,中国允许海外石化企业以100%的股份到中国设厂(以前是50%),允许外资在中国开加油站。在这样的开放政策的驱动下,壳牌对华投资增加100亿美元。另外,美国最大的Exxon Mobil也宣布了100亿美元的对华投资,巴斯夫也是100亿元,这都是去年宣布的,包括特斯拉去年也宣布了500亿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只要继续保持开放的大门,外资就还会大量涌入。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完备的产业链。展望未来,中国若能保持继续开放并深化改革,还是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的。

2019年12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总结了2019年的中国经济形势,也对2020年经济工作做了一系列部署。

作为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前哨,会议对做好2020年经济工作提出一系列要求,要求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全面做好“六稳”工作,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中国经济   通胀   通缩

很赞哦! ()

    股票